“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自古以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是教育者的重任。
新时代新征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需要,也是教育的时代使命。作为广西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桂林市第十八中学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育人模式,构建起人才培养的新体系,不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十八中模式”。
立德为先,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培根铸魂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明大德方能担大任。
自建校以来,十八中就坚持把德育摆在教育的突出位置。近年来,该校在沿袭重德育的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德育教育的载体。以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为引领,学校党委着力发挥“红色基因培育中心”的育人功能,全面强化“大思政课”建设,既突出思政课程育人的主体地位,又贯彻全学科育人理念,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各学科的日常教学中,落细落实课程思政。
与此同时,学校近年来不断强化励志教育,引导学生在生涯规划教育中立大志。以生涯规划教育为主线,通过邀请杰出校友、工匠劳模、著名大学教授来校作“渴望星期五”系列讲座,组织优秀学生评选等途径,着力引领广大学生坚定人生发展的大志向。
因材施教,为拔尖创新人才开拓“沃土”
2023年,学校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五大全国中学生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累计16人获得自治区一等奖,其中6人在今年成功入选省队,取得参加国家总决赛的资格,获得两枚银牌、四枚铜牌。
一项项亮眼成果的背后,是桂林十八中创新构建竞赛体系,护航人才发展的成果体现。
近年来,桂林十八中根据竞赛培养过程积累的经验,致力于构建完整的学科竞赛课程体系,保障学科竞赛培养系统化。从教学难度划分,将竞赛、强基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专项课程三个层次;从学科内容划分,如数学竞赛课程体系包括高考数学、代数、数学建模、平面几何、初等数论、组合数学、高等数学等内容的学习,也包括对数学竞赛中典型问题的解决,关键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物理竞赛课程体系包括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和近代物理等内容的学习;生物竞赛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宏观部分和微观部分,其中宏观部分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动物行为学、生态学等内容的学习,微观部分包括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内容的学习,以及生物学知识在农业医学等生产实践的应用,生物学相关实验的操作和探究等。
培塑实力师资,为拔尖创新人才打造“伯乐团”
近年来,学校十分重视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党员教师成为“先锋力量”,带领全体十八中教师自觉担当起提高育人质量的使命,紧紧围绕实践育人目标,努力有新思考、新举措、新作为。
为更好做到因材施教,学校选拔高水平教师组成科目齐全的教练团队,通过专题培训、跟岗学习、师徒结对子等方式在本校培育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专长的学科指导教师,完成前期竞赛教练培养工作。同时,学校牵头整合校内学科教师团队、高校优秀竞赛教练、教育发达地区奥赛强基优秀团队资源,建立起一套集学科竞赛辅导、强基计划培训、综合素质培养三位一体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效机制,并且多校联动,交流共竞,多措并举,持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质量。
优秀的教师“伯乐团”,加上细致完善的培养体制,让越来越多的拔尖创新人才在桂林十八中这片热土上茁壮成长,逐梦远航。
贯通培养模式,优化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环境
人才的发展,需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并重。
近年来,桂林十八中贯通培育模式,为拔尖人才建立起成长优化机制。充分利用学校初高中一贯制办学优势,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苗子遴选机制,探索初高中贯通培养新模式,深化优质生源内部输送;提供学习研究的平台,如开放实验室、科研基地等,使学生有机会参与研究项目并进行创新性的实验和项目研究;引导学生关注前沿科技和热门领域,关注多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并设计适应性强的综合性课题,提高学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配备专业的技术导师和学科导师,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技巧,帮助学生设计科研实验、解决实验难点和深入探究问题;建立健全科学选拔机制,对有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进行课外拔尖创新人才评选和推荐,鼓励符合条件的学生参加各类科学研究项目、学术竞赛和科技创新比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和创新成果。
此外,在体育拔尖人才的培养方面,桂林十八中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学校在体育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发现的问题“人才传统培养模式滞后”“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进行研讨、论证,制定提升体育拔尖人才的培养质量的实施方案,多措并举,大力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全面培养体育拔尖人才。
古人云:“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桂林十八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一如既往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守敢为人先的科学探索传统,不断创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模式,奋力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时代课题,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