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闻

新政策出炉 不再分文理 实行“3+1+2”模式 选课走班教学

2021-09-22来源:桂林晚报阅读量:2216

9月15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广西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向社会公布,标志着我区高考综合改革正式启动。这也意味着目前我市高一年级3.8万学生将成为2024年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下的第一批高考生。

新一轮的高考综合改革改在何处?考生如何确定选择性考试科目?今年的高一新生如何尽早做好规划?考生如何让自己的综合素质评价发挥作用,如何把握科目的选择与志愿填报的关系?记者围绕高考综合改革热点问题,走访了市招生考试、教科部门,学校及老师,为高一学生和家长支招。

新高考综合改革带来这些变化

广西作为第四批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省区之一,自2021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即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2024年起,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后的考试招生录取模式,之前参加高考的学生继续按现行高考模式进行。

桂林市招生考试院副院长黄立伟表示,与现行高考制度相比,改革后的高考一大变化是高考科目,即高考科目将由现行“3+小综合”模式调整为“3+1+2”模式。统一高考的考试科目包括3门全国统考科目和3门选择性考试科目。全国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任选一门)3门,不再分文理科;选择性考试科目由考生从物理和历史2门科目中任选1门,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中任选2门。报考体育类、艺术类等专业的考生还须按照要求参加相应专业考试。

在考试类型方面,原来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只有1种类型,成绩合格是普通高中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高考综合改革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2种类型,合格性考试成绩是普通高中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选择性考试成绩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

此外,考试内容、考试安排、成绩呈现等也有变化。

原来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是《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规定的各学科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高考综合改革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是《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规定的相关内容。其中,合格性考试内容为必修课程内容,选择性考试内容为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原来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只能报考1门科目。高考综合改革后,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可报考不超过4门科目。原来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采用等级制,按既定比例分为ABCD四个等级,D等级为不合格。高考综合改革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合格性考试所有科目成绩以“合格”或“不合格”呈现。选择性考试科目中物理、历史的成绩以原始成绩呈现,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的成绩以等级转换分呈现。

黄立伟认为,对于本届高一学生来说,主要任务是学好所有的课程,只有通过一年的学习才能对各学科有较深刻的认识。家长和学生应该配合学校参与有关的培训,多涉猎一些关于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的认识。学生要学会给自己做一些规划,考虑清楚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这些职业需要哪些科目,哪些高校设置这些科目,为三年后的高考选择做出判断。

从四个方面确定选择性考试科目

今年秋季学期,我市迎来高考综合改革后的首批高中段学生。这次高考综合改革赋予了考生很大的自主选择权。但选择权和选择空间越大,考生越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以免无所适从。采访中,教育专家建议,学生家长们要从高一起就规划好将来大学的报考专业和想要从事的职业,选出适合自己的学科组合。

“‘3+1+2’模式突出了物理、历史两个科目在高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类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自治区选课走班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桂林中学校长马劲说,在选择的维度上,既要保证个体选择的自主空间,又要顾及高校人才选拔和培养局部上的刚性限制,更要体现国家整体需求和长远利益。

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的考试模式是“3+1+2”模式,由于选择科目不同,产生了12种高考科目组合。据目前公开报道的各选科组合志愿填报专业覆盖率推算显示,物化政可选专业超过96%,组合优势/劣势:专业选择面广,利于将来考研和考公务员;物化地可选专业超过96%,组合优势/劣势:记忆背诵内容较少,学科之间关联密;物化生可选专业超过96%,组合优势/劣势:学习难度大,选科人数多且优生多,竞争尤为激烈;物生政可选专业92%左右,组合优势/劣势:适合有理科情结但不喜欢化学的学生;物生地可选专业92%左右,组合优势/劣势:生物学科需要擅长归纳和记忆;物地政可选专业92%左右,组合优势/劣势:喜欢物理但特别不喜欢生化的无奈之举。

史化政可选专业65%左右,组合优势/劣势:文科思维有优势,记忆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不太强;史化地可选专业65%左右,组合优势/劣势:擅长以记忆为主、文字表达好;史政生可选专业58%左右,组合优势/劣势:有文科偏好,对地理不感兴趣;史生化可选专业65%左右,组合优势/劣势:适合物理不理想,化学、生物有优势;史生地可选专业58%左右,组合优势/劣势:学科跨度小,思维跨度大;史地政可选专业58%左右,组合优势/劣势:学习难度低,选科人数多,竞争异常激烈。

“学校应积极开展生涯教育,引导考生和家长理性选科。”马劲认为,“3+1+2”模式一共有12种高考科目组合,考生在确定选择性考试科目时,应从四个方面着手考虑:第一国家的需求,第二个人的意愿,第三高校招生的专业与选课之间的联系,或者说高中课程之间的一些关联,第四就是高中学校本身的特色与开设的科目优势。

《方案》明确,从2022年秋季学期起,高中二年级学生开始选课走班。马劲建议,高一新生这个学期至少要进行2至4次的规划学习和谋划,至少要做两次的模拟选课走班的实践,然后再进行选课走班。

在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上下功夫

除了选科选考,面对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考生和家长还特别关心“两依据一参考”中的“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两依据”指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指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明确,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学生毕业和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林宇萍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客观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的系统评价,将它作为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这将逐步改变简单以高考成绩评价学生的方式和导向。

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五个方面,主要考察学生爱国情怀、遵纪守法、创新思维、体质达标、审美能力、劳动实践等。考生在高中三年中,该如何做才能尽可能让自己的综合素质评价发挥作用?

在林宇萍看来,综合素质评价关注过程评价,而不是一次性的考试成绩,这是纸笔考试无法体现的。比如,考生在高中三年中,通过各种活动体现其管理组织才能,或组织学生社团,或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甚至还获得了专利,这些能力在任何一份试题中都无法体现,只有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可以很好地记录下来。要把综合素质测评档案用好,首先不能弄虚作假,不能有水分,要切实可信。其次,综合素质评价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另一方面要注重“使用”,目前高校“强基计划”招生和综合评价招生已经引入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入围和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甚至部分高校把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引入到最终高考综合录取中。从高校招生形势来看,未来综合评价招生是大势所趋。

林宇萍建议,考生要主动适应高考综合改革要求,正确把握努力方向,立足未来发展和成才需要,在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上下功夫,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把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学会组织活动、参加实践、研究探索,从关注分数提高转变到关注能力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体现方式之一是自我陈述。考生要主动参与、自主发展,全面展示个人素养,积极参与写实记录、展示交流、期末总结、整理遴选等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环节,努力做到全面发展。

提前多种渠道分析学校和专业志愿

按照《方案》,2024年起,统一高考招生录取志愿设置将主要采用“院校+专业组”的组合方式,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部分特殊类型招生除外)。

荔浦中学高级教师凤逸洲认为,长期以来,高校招生一直实行“学校+专业”模式,考生首先选择报考学校,再从学校志愿下选择专业。这种模式以学校为投档单位,凸显了学校优先的理念。在这种模式下,重点大学的弱势专业仍然比一般大学的优势专业录取分数高,学生的专业选择权难以保证,很多学生可能读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不利于学生发展,容易带来学生注重高校排名而轻视专业选择的问题。

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后采用的是“院校+专业组”的录取方式,凸显专业优先的理念。考生根据自己所选的选择性考试科目填报相应的专业组志愿,专业组内可能是一个专业,也可能是多个专业,考生按专业组投档后,符合条件的,可在该专业组内进行专业调剂,提升了考生的兴趣志向及与最终所录专业的契合度,真正做到“学其所好、录其所长”。

同时,按“院校+专业组”投档录取,能提高考生选考科目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专业选考要求的匹配度,使学校招录到有相应学科特长和兴趣的考生,有利于进校后的人才培养和学校自身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高考综合改革将合并本一本二批次录取。这对考生来讲,合并录取批次扩大了考生志愿的选择权,不再局限于一本、二本的框架内选择,可以填报的院校和专业空间增大了,可以更多地结合自身的兴趣、特长以及志向确定专业和学校,而不是在一本与二本批次之间纠结。

在凤逸洲看来,对2021级的高一学生来说,虽然是在三年之后即2024年填报高考志愿,但此次高考综合改革已经不允许考生像以往一样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再来研究志愿。平时选考科目的选择与志愿填报密切相连,考生必须以一种更加积极、严肃、认真的态度,通过多种渠道分析学校和专业志愿。

凤逸洲特别提醒,根据近几年高考志愿填报信息来看,新高考地区的志愿除了要看分数,还要看各高校对不同专业的选科限制,同一专业也出现了对于学科要求不同的情况,有的院校同意某几种选科方式可进行专业填报,但是有的院校会限制仅某一种选择组合可进行报考。因此,院校对专业的限制也有一定自主性,考生在分析学校和专业志愿时应注意,选科时除了要确定专业的限制外也要确定志愿报考的学校的专业限制。

记者邱浩

来源:桂林晚报

桂林生活网教育频道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