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闻

“双减”政策下 桂林教师努力探索

2021-12-27来源:桂林晚报阅读量:2154

这个秋季学期是“双减”政策落地后的第一个学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课余时间变多了,课后生活变得丰富起来。与此同时,根据“双减”的要求,教师们的工作和生活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对不少老师来说,他们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背景链接

今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提出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创新作业类型方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等要求。

2021年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7月24日,为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指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其中,要求分类明确作业总量。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同时,还要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从关注成绩到关注学生生命成长

16日上午,记者来到桂林市复兴小学,四年级的一间教室中,夏永皓正在给学生们上《梅兰芳蓄须》一课。在她的引导下,学生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夏永皓是复兴小学语文学科的组长,她告诉记者,以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更偏向于考查学生“记、读、背”的能力,并通过正确率来衡量孩子的语文学习情况。但“双减”实施后,老师则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学生们的生命成长。

“‘双减’弱化了考试成绩等‘硬性指标’,以前因为要考试,通过成绩来衡量老师的教学效果,所以老师也会更加关注孩子对知识点记得牢不牢、做题正确率高不高。”她表示,“双减”实施后不以成绩论英雄,因此老师也会从关注孩子的字词积累,变为更加关注学生们的阅读体验、感受和语言积累。

在她看来,如今课堂上最大的变化,就是从以前的“以老师说为主”,逐步转向“学生也敢说”。夏永皓介绍,如今她会让孩子先自己阅读课文,并做好批注,然后再与同桌以及班上其他学生交流,大胆发表自己阅读后的体会和看法。“以前我们会更加倾向于把正确的东西直接教给学生,但现在会鼓励他们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说错也没关系,而且也希望他们能通过同学间的交流分享,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夏永皓说,“双减”实施后,学校的阅读课也落实得更加到位,从以前的每个月1次,到如今每个月开展3次以上。“老师会投入更多时间在课外阅读课上,选择适合孩子们的书籍进行阅读拓展。”她表示,老师会先引导学生们对一本书感兴趣,然后通过读书卡、给文章配插图、故事会等形式,让孩子们互相交流分享,从而实现更有利于自我发现的自主阅读。

她告诉记者,“双减”实施后,对学生的评价更多放在了课堂上,老师更加注重学生发言的态度和质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因此教师的理念更新和改变也更加重要。

也正因为如此,老师在备课时也做出了相应调整。“课后作业减少了,所以教学方面的压力也会变大,我们需要有效利用好课堂里的每一分钟,做好教和学的统筹。”夏永皓说,老师要提升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并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对课程、课堂进行更精准有效的科学的设计。

她介绍,如今每节语文课都增加了5分钟的课前展示环节,学生们可以选择不同的主题和其他同学分享相关故事或者新闻。“除了教师个人备课,我们也会进行年级组集体备课,备课时老师们会根据各年级的学段特点,制定出适合学生的主题,这样做也是为了鼓励孩子们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在语言能力提升的同时,也变得更加自信大方。”

在夏永皓看来,教育的初心是让孩子在教育中得到生命的拔节和成长,而“双减”政策更能让教育回归初心。“用语文学科来举例,当我们更加注重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和积累,并运用在实际生活中,这些积累逐渐沉积到孩子的生命当中之后,就能够成为孩子独特的生命体验。”

除了课堂上,学校也更加重视孩子们的课后生活,开展了体育、舞蹈、乐器、主持、朗诵、合唱等课后服务课程。“老师收集了孩子们感兴趣的课程并进行研究反馈,在这上面也投入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积极备课,课后服务课程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夏永皓说。

在作业设计上更花心思

“双减”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作业时间里掌握更多知识,教师们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作业设计上花费了更多心思,力争让作业“减量增质”。

黄雅婷是桂林市穿山小学的一名数学老师,她告诉记者,“双减”之下,作业的变化尤为明显。

“我教的是三年级,以前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后作业,都以书面为主,但现在在设计作业时我们会更追求‘少而精’,也更加注重实践性。”她表示,之前的课堂作业大多数是重复的基础性练习,缺乏探索性,基本上由老师带着学生走。“双减”实施后,探究性、实践性的作业明显多了起来。“比如在学习‘周长’时,我们会让孩子量量红领巾,量量课桌或是自己的腰围,这样不仅有助于他们理解,也能让他们更感兴趣。”

作业创新在英语教学中也得到了体现。穿山小学英语教师秦静告诉记者,现在她给学生布置作业时也会更加注重个性化,一些作业已打破了学科壁垒,孩子们还能自主设计作业。

“比如说学习节日时,之前可能只是学会这个单词和相关课文,但现在他们可以以这个节日为中心,自己发散思维设计作业,例如了解节日的日期、特点、起源、习俗等,然后画成思维导图。”秦静说,这样的作业能帮助学生表达自己学到的知识,而且也将英语和绘画等学科融合了起来,学生完成过程中会更有兴趣,不再把作业当成负担。

夏永皓也表示,如今将多学科融合的综合作业多了起来。“比如有一个作业是请孩子回去了解家人喜欢吃的零食,列出清单,之后再去超市购买,并把这一过程记录下来。”

她介绍,这样一来,孩子们完成的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技能型作业,而是能同时掌握语文、数学、信息整合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在生活中。“有些孩子把零食买回来之后,还会关注零食袋上的信息,或是和爸爸妈妈一同学习合理饮食的建议,一些孩子还会关注到垃圾分类的问题,他们通过一次作业就学到了多方面的知识。”

不仅是课后作业,教师们在课堂作业上也进行了调整。“以前课堂作业是统一的,现在的课堂作业是‘分层’开展的,老师会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学习能力较弱的以进行基础练习为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则做一些拔高练习,这样的作业更有针对性,效果也更好。”黄雅婷说。

“双减”之下,教师们除了工作上的变化较大,生活上可能也会有所不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课后服务的开展,老师们下班的时间也相对延迟了,对于一些既是老师、又是家长的教师来说,这也意味着他们照顾家庭、陪伴孩子的时间变少了。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秦静告诉记者,本学期开始,如果要负责当天的课后托管服务,她离开学校的时间通常是晚上7点,7点半左右到家。吃过晚饭后直到晚上9点半的时间,是固定的亲子时光。

“白天工作忙,基本都是家里的老人照顾孩子,但是下班后,我还是会多抽出时间陪伴他们,也很感谢家人们的理解。”秦静说,每晚孩子睡着后,她就会继续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准备。“睡觉时间基本都要在11点之后了,‘双减’对老师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但我们也会转变思想、提高能力,义无反顾向前走。”

■记者观察

“双减”落地还需全社会共同推进

“双减”政策的到来,除了学生和家长要重新适应,教师同样也面临很大挑战。为了提质增效,不管是课堂教学、作业设计还是课后服务,都对老师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态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双减”让不少家长感到焦虑,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在做好沟通、引导工作的同时,也需要用好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打消家长的顾虑。

记者从桂林市穿山小学了解到,为提高教学质量,“双减”政策出台后,学校进行了相关的课题研究,并组织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全员培训,以提高课堂效率。

该校副校长张小林表示,如今学校老师正在探索“微课”模式,即选择每堂课上一个较难的知识点,通过动画等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并录制成3-5分钟的短视频,方便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观看。她介绍,此前只有少数年轻老师或是信息技术技能较高的老师才会尝试这种教学方式,但现在所有老师都要学,这就要求老师掌握更多技能,同时也要对教材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不过,要落实“双减”,也不能将全部压力放在教师身上。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想要缓解教育焦虑、减轻教育负担,还需要全社会上下同心,共同参与进来。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双减”工作也会不断取得新进展。

记者:唐霁云

来源:桂林晚报

桂林生活网教育频道发布